韩希孟继续摇头:“桑农也还是往年的那些,都是佘山脚下的佃户,佃了顾二哥家的地种桑。阿太说,平日里是大奶奶亲自过问的。”
她这一说,郑海珠想起来,去岁重阳节行山时,张罗着来接女卷的顾家佃农里,就有几个桑农的媳妇。
郑海珠盯着问:“小姐,不吐丝的蚕,吃的都是顾家桑农供的叶子吗?”
韩希孟点头道:“是的,所以今日缪阿太会在佘山遇到二婶和我,乃因她老人家亲自出马,去那边看了桑园,说是看不出什么异样。我也觉得不会是桑叶的原因,惊蛰后,我和几位手帕交就已去佘山赏过桃花,每人买了一箩筐顾家桑园的桑叶回府养蚕,虽是养着好玩,但那些蚕儿乖乖地吐丝了,茧子还又白又亮。”
“哦,如此,”郑海珠若有所思,默了须臾,盘算道,“那我得让守宽这几日坐船去苏州,备些丝线回来,免得绣起来不够。我们裁缝铺做的那些卖给倭人的烟丝袋,满了五百个后,就要搭上帕子、袜子、番人衣裙的,由芝龙往月港运。刘公公已吩咐过海澄县县尊,给颜大哥发一张船引,教他先将买卖做起来。”
韩希孟欣然道:“好,回头莫忘了,让你那老乡哥哥,再从东瀛寻些精良的绣品,还有好画,我们再上层楼。”
想一想又道:“只盼我们松江快些像月港那般开关,贩货海外,又何必舍近求远。其实,如今还对东瀛实施海禁,也非明智之举。朝廷能与弗朗基人、红夷人、波斯人、泰西人做买卖,怎就因那前朝旧事卡着倭国商人呢?他们的银子难道不是银子?从他们手里赚来的银子,难道不能养我们大明的兵,不能减轻些百姓的税赋吗?”
郑海珠心想,我的大小姐,你能这样想,是因为你心底澄澈、没有贪欲。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大明朝廷如今这样需要银钱,却还不放开对日本的海贸禁令,只一味扇动百姓对东瀛的仇恨,很大原因,还是因为,从登来到南直隶,再到浙江宁波,不少官员盘根错节的势力,运营着大明与日本之间的走私海贩呀。
嘴上说着主义,心里都是生意。
刘时敏所言原是不错的,他们是穿着官服的买卖人而已。
不过,郑海珠仍望着自己这位名为雇主、实则更像合伙人的淑媛,诚然地赞美道:“小姐不排斥东瀛的匠艺,也不反对我们绣那烟丝袋、去做东瀛的生意,但小姐绣起这幅《抗倭纪事》,亦是倾尽心血,当真教阿珠佩服。”
韩希孟闻言,抚着手中的绣品,笑道:“我是个大活人,又不是那字帖,看世事非黑即白。我大明与蒙人打的仗还少么?现下不也是开着互市。人要同时懂得,看过去,看当下,也看将来。”
郑海珠完全赞同。
她起身,走到绣绷的另一端,执起那幅凝聚了针针心血的刺绣长卷,细细检视。
这幅长卷,完全展开后,接近半丈。
澹黄色的细密绢底,像屏风一样被分为六个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幕场景恢宏、人物繁多的战役。
水战,有在海上的,有在内江的。
陆战,有在旷野的,有在城下的。
浪涛与舰船,强兵与悍将,旌旗猎猎,箭雨如蝗,矛钩对刺,近身肉搏。
画卷上,展示了松江府自嘉靖帝以来的数次抗倭战役。
从新场到四桥,从得胜港到淀山湖,从闵行到天妃宫。
丝线独有的立体性,带来更为强烈的明暗变化,比仇英等丹青大师的画笔,还要生动、细腻。
与真实的历史一样,这幅绣品所展现的战役,明军有输有赢,而倭寇也不尽然都是髡头的东瀛浪人强盗,敌船上从指挥到战兵,有许多梳着汉人发髻的男子,那多半是宁绍至福建一带的海商或者渔民。
嘉靖时的兵部侍郎郑晓早就记录过:大抵贼中,皆我华人,倭奴只十之一二。
这史诗题材绣品,韩希孟与郑海珠一共绣了两件。
一件,将悬挂于守宽学校北园的藏书楼正厅。
诗、画、绣品,当与好书一样,求的是一个“真”字。
不论是美学的真,科学的真,还是历史的真。不为谀附权贵与暴力,只为求真。这是郑海珠准备将一届届学生带到藏书楼下时,向孩子们说的话。
绣品的另一件,郑海珠则要从苏州钱庄兑出颜思齐给她的分红后,连银钱和绣品一道,带去近在迟尺的镇江,拜会尚在总兵任上的戚金,为这位戚继光的后人,奉上练兵嘉赏之资、纪念之礼。
她向韩希孟坦诚,自己不仅崇敬这些卫国将士,而且要为极有可能成为台海总兵的老乡哥哥颜思齐,尽量多结识镇守大明东部的武将们。
令郑海珠惊喜的是,韩希孟听了她的计划后,主动提出,要与顾寿潜一道去。
那真是对她莫大的支持。
毕竟,顾寿潜的祖父顾名世有京城文官的品阶,而顾寿潜已中了秀才。
对于戚金这样的武将来讲,与致仕官员的文士子孙交往,既安全,又十分有排面儿,加上金钱压阵,他没有理由不热情。
韩希孟,则除了认可郑海珠的想法外,也有自己积极促成此事的意愿。
“阿珠,二哥早就与我说过,缙绅子弟,不可整天只知钻研举业、吟诗作画。上回在他们顾家的文哲书院,他就可喜欢马将军的队伍了。缪阿太不也颇为赞成他多与军中男儿来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郑海珠点头道:“缪阿太真是一位好风采、好见识的长辈。此番我在海岛见到那位统领一方的女酋长,总觉得气品熟悉,过后细思,原来是像缪阿太。今日阿太给我们学校送来许多东西,我改日得登门拜谢。”
……
三天后,顾府后院的亭台中,仲春时节最末一场杏花雨细簌落下。
白里透着轻粉的花瓣,铺在绿茵和泥土上,仿佛碧绿或者熟褐的锦缎上的绣花。
缪阿太精神矍铄,踩着花径来到亭中。
郑海珠忙起身行礼,待老太太坐下后,奉上满满一托盘的伴手礼。
“阿太,这些是我在台湾岛与西拉雅人打交道时,她们赠我的干花和草药,说是驱虫甚好。我带回来后,让学堂的娃娃们做成香包,立夏将至,蚊虫滋生,阿太和各位奶奶、小姐们,不妨用着试试。”
缪阿太满面慈蔼,亲自挑挑拣拣,将新鲜的桑甚和樱桃拼成姹紫嫣红的一碟,搁到郑海珠面前,笑吟吟道:“你这孩子有心了,来,莫拘束,边吃果子边说。你这回南下,惊心动魄也好,稀奇有趣也罢,都与阿太说说。”
郑海珠遂遵命,做起临时说书人,只是,所述的传奇与人物,皆在刘时敏交待的限度内。
缪阿太一面津津有味地听,一面于心底将那桩秘密的事业盘划思量,添上些细微调整之处。
待到郑海珠的讲述收了尾,缪阿太赞了几句,再评了几句,吃两颗果子,欣赏一番园中林木蓊郁的美景,才带着商量的口吻另起一个话题。
“阿珠,我今日想劳你帮个忙。”
“嗯?阿太有什么吩咐,尽管差我就是。”
“这些时日出了蹊跷事,左近蚕户的蚕,许多成了僵蚕,不吐丝,你应也晓得了。我们顾家,毕竟有桑园,春初拿了蚕户的银子,现下看他们心急如焚,我们哪里能作壁上观?昨日老大媳妇与我商议,今岁祭罢嫘祖后,我顾家出钱,再办一个恭请蚕娘娘的仪式。”
郑海珠有点懵。
嫘祖,她当然知道,是轩辕黄帝的妃子,据传发明了养蚕术,所以无论是天家的皇后娘娘亲蚕仪式上,还是民间每年春天的庙会中,都有对嫘祖的祭祀仪式。
嫘祖不就是蚕神么?可是听缪阿太的意思,难道管桑蚕事的,还有第二个神仙?
缪阿太见她一副诧异之色,便解释道,苏松地区,蚕神和蚕娘娘,是两回事。
蚕神便是嫘祖,而蚕娘娘则被叫作“马头娘”。
传说吴越国时,此地有户人家,丈夫孔武有力,妻子姿容艳丽,所生的独女也是一等一的美人。战争爆发,丈夫应征入伍,在战场上失踪了。他的妻女便向上苍起誓,谁能将男主人寻回,女儿便嫁给他。家中的一匹白马挣脱缰绳,跑向战场,并在附近的山林中驼回了昏迷的男主人。男主人在妻女照料下伤愈,听说家人的誓言后,心中惶惶,竟拿箭射死了白马。
不料当夜,白马的魂魄就幻化为一张马皮,将女儿裹起来。
马皮变成了一只洁白的蚕茧,美丽的女儿则成了一只永远无法破茧而出的蛹,升到天界成了蚕娘娘,又叫“马头娘”。
郑海珠听完,不由一阵毛骨悚然,暗叹一句现代人的标配粗口。
这么变态的故事,简直与黑暗的希腊神话不分伯仲。
科学美好、造福苍生的养蚕事业,作甚要牵扯这样疯魔的虐恋渊源。
只听缪阿太继续道:“阿珠,马头娘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蚕户若不是走投无路,不敢惊动她。请马头娘时,要用白稠扎出一匹骏马的模样,让一位女子坐在马背上,手捧一盆僵蚕。大牯牛拉着你们经过所有蚕户门口,接受蚕户祭拜。”
“我,我们?”郑海珠小心地探问道,“阿太是要让我做那个骑在白马上的女子?”
缪阿太面露歉意,叹口气道:“迎马头娘的,须得未嫁过人的女子。大户人家的闺中小姐,不好这样抛头露面。寻常农户的丫头,或者戏班的姑娘,怕马头娘觉得怠慢。多年前松江求过一次马头娘,坐在马上的,是一位修习仙术的女隐士,但她早已出外云游,不知去向了。”
郑海珠微张着嘴巴。
没嫁过人,又能抛头露面,而且并非戏班的姑娘……
所以,只能我上咯?
行……吧,不就是和后世流行的cosplay差不多嘛,就当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古代民俗。
郑海珠遂恢复了自若之态,向缪阿太恭敬道:“多承阿太青眼。说来小姐与我,也是整日与蚕丝打交道之人,本府关涉桑蚕的大事,我自应效劳。个中规矩,也劳烦阿太指点。”
缪阿太目光欣然:“好丫头,老身知道,你是个大忙人。回头,你的行头,老身亲自给你张罗,你不必再分心去想。”
……
迎接马头娘的仪式,放在谷雨后,盖因夏初将有一批新蚕转为熟蚕,松江的蚕户们盼着马头娘显灵,保佑那批蚕儿能顺利吐丝。
这日辰时,郑海珠在韩府用完早膳,韩希孟将她送到门口,让她坐上轿子先去顾府换行头,自己和守宽,以及府里其他要观礼的女卷,回头直接到城皇庙门口等着。
轿子走了好一阵,行到一处石桥时,郑海珠忽然看到自己的学生,刘捕头的儿子刘大强,正蹲在地上,不知琢磨啥。
他的妹妹,九岁的小姑娘,则立于他身边,竟好似在抹眼泪。
这个时辰,兄妹俩怎地不去学堂?
郑海珠忙让轿夫停步,自己走下轿子,去问个究竟。
刘小妹先看到了郑海珠,唤了一声,仍有泣音,两个眼睛也又红又肿,果然在哭。
刘大强抬头看清来人,也站起来,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向郑海珠行礼也是蔫蔫的。
郑海珠一眼瞥到,地上用石块围了一堆各式各样的虫子,大半被烧焦。
再往刘大强手中看去,却是自己客串格致课教员时,用来当教具的一片老花镜。
“你不带着妹妹去学校,在这里用镜片聚阳光烧虫子?”郑海珠沉着脸问。
刘大强瓮声瓮气道:“今天去,明天也去不了了,爹娘要把我妹妹卖给别人做童养媳。”
“啊?”郑海珠大吃一惊。
刘捕头怎么着也算松江府有编制的皂吏,每月有一两银子的薪水,加上平时办差时收的各种好处费,怎么也不至于家里揭不开锅吧?
儿子也才十一岁,离娶媳妇早着呢,不会现在就要卖女儿来换儿子的聘礼吧?
本章已完成!
她这一说,郑海珠想起来,去岁重阳节行山时,张罗着来接女卷的顾家佃农里,就有几个桑农的媳妇。
郑海珠盯着问:“小姐,不吐丝的蚕,吃的都是顾家桑农供的叶子吗?”
韩希孟点头道:“是的,所以今日缪阿太会在佘山遇到二婶和我,乃因她老人家亲自出马,去那边看了桑园,说是看不出什么异样。我也觉得不会是桑叶的原因,惊蛰后,我和几位手帕交就已去佘山赏过桃花,每人买了一箩筐顾家桑园的桑叶回府养蚕,虽是养着好玩,但那些蚕儿乖乖地吐丝了,茧子还又白又亮。”
“哦,如此,”郑海珠若有所思,默了须臾,盘算道,“那我得让守宽这几日坐船去苏州,备些丝线回来,免得绣起来不够。我们裁缝铺做的那些卖给倭人的烟丝袋,满了五百个后,就要搭上帕子、袜子、番人衣裙的,由芝龙往月港运。刘公公已吩咐过海澄县县尊,给颜大哥发一张船引,教他先将买卖做起来。”
韩希孟欣然道:“好,回头莫忘了,让你那老乡哥哥,再从东瀛寻些精良的绣品,还有好画,我们再上层楼。”
想一想又道:“只盼我们松江快些像月港那般开关,贩货海外,又何必舍近求远。其实,如今还对东瀛实施海禁,也非明智之举。朝廷能与弗朗基人、红夷人、波斯人、泰西人做买卖,怎就因那前朝旧事卡着倭国商人呢?他们的银子难道不是银子?从他们手里赚来的银子,难道不能养我们大明的兵,不能减轻些百姓的税赋吗?”
郑海珠心想,我的大小姐,你能这样想,是因为你心底澄澈、没有贪欲。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大明朝廷如今这样需要银钱,却还不放开对日本的海贸禁令,只一味扇动百姓对东瀛的仇恨,很大原因,还是因为,从登来到南直隶,再到浙江宁波,不少官员盘根错节的势力,运营着大明与日本之间的走私海贩呀。
嘴上说着主义,心里都是生意。
刘时敏所言原是不错的,他们是穿着官服的买卖人而已。
不过,郑海珠仍望着自己这位名为雇主、实则更像合伙人的淑媛,诚然地赞美道:“小姐不排斥东瀛的匠艺,也不反对我们绣那烟丝袋、去做东瀛的生意,但小姐绣起这幅《抗倭纪事》,亦是倾尽心血,当真教阿珠佩服。”
韩希孟闻言,抚着手中的绣品,笑道:“我是个大活人,又不是那字帖,看世事非黑即白。我大明与蒙人打的仗还少么?现下不也是开着互市。人要同时懂得,看过去,看当下,也看将来。”
郑海珠完全赞同。
她起身,走到绣绷的另一端,执起那幅凝聚了针针心血的刺绣长卷,细细检视。
这幅长卷,完全展开后,接近半丈。
澹黄色的细密绢底,像屏风一样被分为六个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幕场景恢宏、人物繁多的战役。
水战,有在海上的,有在内江的。
陆战,有在旷野的,有在城下的。
浪涛与舰船,强兵与悍将,旌旗猎猎,箭雨如蝗,矛钩对刺,近身肉搏。
画卷上,展示了松江府自嘉靖帝以来的数次抗倭战役。
从新场到四桥,从得胜港到淀山湖,从闵行到天妃宫。
丝线独有的立体性,带来更为强烈的明暗变化,比仇英等丹青大师的画笔,还要生动、细腻。
与真实的历史一样,这幅绣品所展现的战役,明军有输有赢,而倭寇也不尽然都是髡头的东瀛浪人强盗,敌船上从指挥到战兵,有许多梳着汉人发髻的男子,那多半是宁绍至福建一带的海商或者渔民。
嘉靖时的兵部侍郎郑晓早就记录过:大抵贼中,皆我华人,倭奴只十之一二。
这史诗题材绣品,韩希孟与郑海珠一共绣了两件。
一件,将悬挂于守宽学校北园的藏书楼正厅。
诗、画、绣品,当与好书一样,求的是一个“真”字。
不论是美学的真,科学的真,还是历史的真。不为谀附权贵与暴力,只为求真。这是郑海珠准备将一届届学生带到藏书楼下时,向孩子们说的话。
绣品的另一件,郑海珠则要从苏州钱庄兑出颜思齐给她的分红后,连银钱和绣品一道,带去近在迟尺的镇江,拜会尚在总兵任上的戚金,为这位戚继光的后人,奉上练兵嘉赏之资、纪念之礼。
她向韩希孟坦诚,自己不仅崇敬这些卫国将士,而且要为极有可能成为台海总兵的老乡哥哥颜思齐,尽量多结识镇守大明东部的武将们。
令郑海珠惊喜的是,韩希孟听了她的计划后,主动提出,要与顾寿潜一道去。
那真是对她莫大的支持。
毕竟,顾寿潜的祖父顾名世有京城文官的品阶,而顾寿潜已中了秀才。
对于戚金这样的武将来讲,与致仕官员的文士子孙交往,既安全,又十分有排面儿,加上金钱压阵,他没有理由不热情。
韩希孟,则除了认可郑海珠的想法外,也有自己积极促成此事的意愿。
“阿珠,二哥早就与我说过,缙绅子弟,不可整天只知钻研举业、吟诗作画。上回在他们顾家的文哲书院,他就可喜欢马将军的队伍了。缪阿太不也颇为赞成他多与军中男儿来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郑海珠点头道:“缪阿太真是一位好风采、好见识的长辈。此番我在海岛见到那位统领一方的女酋长,总觉得气品熟悉,过后细思,原来是像缪阿太。今日阿太给我们学校送来许多东西,我改日得登门拜谢。”
……
三天后,顾府后院的亭台中,仲春时节最末一场杏花雨细簌落下。
白里透着轻粉的花瓣,铺在绿茵和泥土上,仿佛碧绿或者熟褐的锦缎上的绣花。
缪阿太精神矍铄,踩着花径来到亭中。
郑海珠忙起身行礼,待老太太坐下后,奉上满满一托盘的伴手礼。
“阿太,这些是我在台湾岛与西拉雅人打交道时,她们赠我的干花和草药,说是驱虫甚好。我带回来后,让学堂的娃娃们做成香包,立夏将至,蚊虫滋生,阿太和各位奶奶、小姐们,不妨用着试试。”
缪阿太满面慈蔼,亲自挑挑拣拣,将新鲜的桑甚和樱桃拼成姹紫嫣红的一碟,搁到郑海珠面前,笑吟吟道:“你这孩子有心了,来,莫拘束,边吃果子边说。你这回南下,惊心动魄也好,稀奇有趣也罢,都与阿太说说。”
郑海珠遂遵命,做起临时说书人,只是,所述的传奇与人物,皆在刘时敏交待的限度内。
缪阿太一面津津有味地听,一面于心底将那桩秘密的事业盘划思量,添上些细微调整之处。
待到郑海珠的讲述收了尾,缪阿太赞了几句,再评了几句,吃两颗果子,欣赏一番园中林木蓊郁的美景,才带着商量的口吻另起一个话题。
“阿珠,我今日想劳你帮个忙。”
“嗯?阿太有什么吩咐,尽管差我就是。”
“这些时日出了蹊跷事,左近蚕户的蚕,许多成了僵蚕,不吐丝,你应也晓得了。我们顾家,毕竟有桑园,春初拿了蚕户的银子,现下看他们心急如焚,我们哪里能作壁上观?昨日老大媳妇与我商议,今岁祭罢嫘祖后,我顾家出钱,再办一个恭请蚕娘娘的仪式。”
郑海珠有点懵。
嫘祖,她当然知道,是轩辕黄帝的妃子,据传发明了养蚕术,所以无论是天家的皇后娘娘亲蚕仪式上,还是民间每年春天的庙会中,都有对嫘祖的祭祀仪式。
嫘祖不就是蚕神么?可是听缪阿太的意思,难道管桑蚕事的,还有第二个神仙?
缪阿太见她一副诧异之色,便解释道,苏松地区,蚕神和蚕娘娘,是两回事。
蚕神便是嫘祖,而蚕娘娘则被叫作“马头娘”。
传说吴越国时,此地有户人家,丈夫孔武有力,妻子姿容艳丽,所生的独女也是一等一的美人。战争爆发,丈夫应征入伍,在战场上失踪了。他的妻女便向上苍起誓,谁能将男主人寻回,女儿便嫁给他。家中的一匹白马挣脱缰绳,跑向战场,并在附近的山林中驼回了昏迷的男主人。男主人在妻女照料下伤愈,听说家人的誓言后,心中惶惶,竟拿箭射死了白马。
不料当夜,白马的魂魄就幻化为一张马皮,将女儿裹起来。
马皮变成了一只洁白的蚕茧,美丽的女儿则成了一只永远无法破茧而出的蛹,升到天界成了蚕娘娘,又叫“马头娘”。
郑海珠听完,不由一阵毛骨悚然,暗叹一句现代人的标配粗口。
这么变态的故事,简直与黑暗的希腊神话不分伯仲。
科学美好、造福苍生的养蚕事业,作甚要牵扯这样疯魔的虐恋渊源。
只听缪阿太继续道:“阿珠,马头娘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蚕户若不是走投无路,不敢惊动她。请马头娘时,要用白稠扎出一匹骏马的模样,让一位女子坐在马背上,手捧一盆僵蚕。大牯牛拉着你们经过所有蚕户门口,接受蚕户祭拜。”
“我,我们?”郑海珠小心地探问道,“阿太是要让我做那个骑在白马上的女子?”
缪阿太面露歉意,叹口气道:“迎马头娘的,须得未嫁过人的女子。大户人家的闺中小姐,不好这样抛头露面。寻常农户的丫头,或者戏班的姑娘,怕马头娘觉得怠慢。多年前松江求过一次马头娘,坐在马上的,是一位修习仙术的女隐士,但她早已出外云游,不知去向了。”
郑海珠微张着嘴巴。
没嫁过人,又能抛头露面,而且并非戏班的姑娘……
所以,只能我上咯?
行……吧,不就是和后世流行的cosplay差不多嘛,就当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古代民俗。
郑海珠遂恢复了自若之态,向缪阿太恭敬道:“多承阿太青眼。说来小姐与我,也是整日与蚕丝打交道之人,本府关涉桑蚕的大事,我自应效劳。个中规矩,也劳烦阿太指点。”
缪阿太目光欣然:“好丫头,老身知道,你是个大忙人。回头,你的行头,老身亲自给你张罗,你不必再分心去想。”
……
迎接马头娘的仪式,放在谷雨后,盖因夏初将有一批新蚕转为熟蚕,松江的蚕户们盼着马头娘显灵,保佑那批蚕儿能顺利吐丝。
这日辰时,郑海珠在韩府用完早膳,韩希孟将她送到门口,让她坐上轿子先去顾府换行头,自己和守宽,以及府里其他要观礼的女卷,回头直接到城皇庙门口等着。
轿子走了好一阵,行到一处石桥时,郑海珠忽然看到自己的学生,刘捕头的儿子刘大强,正蹲在地上,不知琢磨啥。
他的妹妹,九岁的小姑娘,则立于他身边,竟好似在抹眼泪。
这个时辰,兄妹俩怎地不去学堂?
郑海珠忙让轿夫停步,自己走下轿子,去问个究竟。
刘小妹先看到了郑海珠,唤了一声,仍有泣音,两个眼睛也又红又肿,果然在哭。
刘大强抬头看清来人,也站起来,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向郑海珠行礼也是蔫蔫的。
郑海珠一眼瞥到,地上用石块围了一堆各式各样的虫子,大半被烧焦。
再往刘大强手中看去,却是自己客串格致课教员时,用来当教具的一片老花镜。
“你不带着妹妹去学校,在这里用镜片聚阳光烧虫子?”郑海珠沉着脸问。
刘大强瓮声瓮气道:“今天去,明天也去不了了,爹娘要把我妹妹卖给别人做童养媳。”
“啊?”郑海珠大吃一惊。
刘捕头怎么着也算松江府有编制的皂吏,每月有一两银子的薪水,加上平时办差时收的各种好处费,怎么也不至于家里揭不开锅吧?
儿子也才十一岁,离娶媳妇早着呢,不会现在就要卖女儿来换儿子的聘礼吧?
本章已完成!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泰空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萧氏四兄弟的美酥肉饼96,萧氏四兄弟的美酥肉饼96最新章节,萧氏四兄弟的美酥肉饼96 xbiquges.com!
泰空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萧氏四兄弟的美酥肉饼96,萧氏四兄弟的美酥肉饼96最新章节,萧氏四兄弟的美酥肉饼96 xbiqug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