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700章 一封战报

小说:大明话事人 作者:随轻风去 更新时间:2024-12-14 15:03:01 源网站:xbiquges.com
  在朝鲜国西线,平安道南边就是黄海道,黄海道再往南就是京畿道。

  李如松兵团从平安道南下突进时,从黄海道直接穿过,但将骆尚志纵队三千兵留在了黄海道。

  李大将做出这样部署,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骆尚志纵队是步兵纵队,在急速南下时,跟不上马兵,影响行军速度。

  第二是在攻打平壤城时,骆尚志受了伤,留在黄海道正好可以顺便养伤。

  第三是黄海道成了后方,需要有足够力量维持稳定,同时确保粮草补给路线的通畅。

  第四是按照林经略指示,北方各道要组建什么忠义救国军和维持会,需要大明官军给予一定支持。

  当然,要说李大将一点小私心也没有,那也不客观,他还是有点小算盘的。

  骆尚志本人是浙江人,麾下也都是南兵,与辽东系不是一个山头。

  所以南下收复王京汉城这种辛苦事情,还是让辽东系兵马去做吧。

  同时李如松更重视和习惯于骑兵加重炮的边军“传统”作战模式,对轻火器重视不够,而南兵相对更擅长轻火器,所以没被李如松太看重。

  骆参将也没表达什么不满,遵照命令行事就是。

  毕竟南兵的真正老大林经略已经去了东线,西线这边没人能压得住李如松,所以他说什么也没用,干脆暂时躺平。

  不过正因为林经略能压得住李如松,甚至能直接镇得住辽东系将官,所以南兵和北兵的矛盾比原本历史上小得多。

  骆尚志本营暂驻于南北交通干道上的凤山,以三千王师身份控制黄海道,还是很简单的。

  这日骆尚志正在接见几个朝鲜国义兵头目,考量如何改组为黄海道忠义救国军的时候,忽然有亲卫领着几个风尘满面的朝鲜国人走了进来。

  然后这亲卫禀报道:“这几个朝鲜国人突然出现在谷山,声称携带了天帅战报,寻找大明官军送达。”

  谷山位于黄海道的最东北角,临近平安道、黄海道、咸镜道、江原道的交界处。虽然这里也在半岛中央的大山区里,但有条道路能通向东海岸。

  骆尚志听到有林经略的战报,肯定要重视起来。

  经略公率军横跨数百里山区深入东北咸镜道,与西线暂时断了直接联系,骆尚志也想知道经略公近况。

  就是现在斗争形势复杂,这种非正规途径送到的战报,到底是真是假,还很不好说。

  敌人伪造战报,迷惑大明官军,也不是没可能。

  暂时没有审问那几个穿过倭占区送战报的朝鲜国人,骆参将先将战报拿过来阅览。

  骆参将出自科举高地浙江余姚,地方文风鼎盛,而且他本人又是武进士出身,文化基础相当不错。

  所以反复看了几遍手里的战报后,骆参将就喜悦的拍案道:“这战报是真的!经略公又克复重镇!”

  左右一起问道:“何以见得?”

  骆参将便指着战报上几处说:“看这个阵亡人数,二百九十九这样的数目,必然是经略公的手笔。

  还有战报里对经略公多有批判,也足以佐证战报真的不能再真了。

  若是外人伪造战报,哪能精准的切合这些特征?”

  而后骆参将将战报抄作两份,一南一北分别传送。

  向南自然是传送给已经抵达开城的李如松,让李大将了解一下东线的最新情况。

  此时李大将正在开城一边休整,一边纠结。

  距离王京汉城已经只有一百多里,仿佛触手可及。

  而且如今倭兵不敢阻挡大明兵锋,一直在不停的南撤,传闻王京汉城的倭兵也在撤退。

  如此看来,只要一鼓作气,似乎就能拿下王京汉城,独自完成光复朝鲜国都的功业。

  但是出发之前,林经略又给过建议说:“攻势欲速则不达,前进至开城则暂停,可免受灾殃。”

  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李大将非常清楚,林经略的预判往往是非常精准的,几乎就是“信则灵”。

  这两种想法一直在脑海中缠斗着,足足过了一天,李如松也难以决定。

  就在这时,骆参将将最新战报送了过来,李大将看到,林经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又成功杀敌一万余,并且克复朝鲜国蟒飞蛇兴之地,又彻底封死了加藤清正退路,顿时就受了巨大刺激。

  “明日离开开城,携带干粮继续南下,你做先锋!”李如松对猛将查大受下令说。

  战报向北则沿着成熟的路径,经过平安道、辽东镇等处,一直送达京师。

  此时已经到了十一月下旬,京师今年的冬季比大多数往年都要寒冷,许多大臣都生了病。

  有的人生病,除了亲朋好友之外并没多少人关注。

  有的人生病,那就是万众瞩目,比如吏部尚书王世贞。

  自从入冬以来,王天官就开始生病,最近已经卧床不起半个多月了。

  所有人都感觉,王天官这日子不多了,不仅仅指的是肉体生命,更是政治生命。

  即便王天官的肉体还能苟延残喘,但如果久病不起,不能正常视事的话,按惯例是要上疏辞职的。

  不然的话,就会遭到清议抨击,被更加激烈的弹劾为贪恋权位、影响国事。

  在这种政治环境里,王天官如果长期卧床,那这个吏部尚书就非常可能当不下去了。

  除非特别被皇帝欣赏,即便常年卧床不起,也会被皇帝一再强行慰留。

  更别说,王天官本身健康状况就不佳,熟悉王天官的人都知道,从六七年前开始,王天官就很虚弱了。

  而近两年,大概也是因为出任吏部尚书的刺激,这才“回光返照”了一下。

  当最后的潜能耗尽,身体状况就非常不好说了。

  无论怎么看,吏部尚书大概率要换人了,这可能是朝廷里仅次于换首辅的人事变动。

  所以私下里很多官员都在盘算和议论,下一任天官将会是谁了。

  大明文官政治运行到万历中期时,已经非常成熟了,几乎每个高层职位的选拔都有对应规则。

  只要没有皇帝或者林泰来这种变数,熟谙官场规则的人,往往就能提前猜出个大体范围。

  比如吏部尚书的人选,往往来自其他各部尚书里资历最老的人,这是优先级别最高的候选人。

  现任王天官能上任,就得益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和南京刑部尚书这两个条件。

  但是细看如今的各部尚书们,熟谙规则的人发现,这次新吏部尚书可能要难产了。

  户部尚书于慎行、刑部尚书陈于陛都是隆庆二年进士,今年还不到五十岁,这资历怎么能当吏部尚书?

  礼部尚书是由阁老李春兼任,这更不可能当吏部尚书。

  兵部尚书叶梦熊虽然是嘉靖朝老进士,但先前在地方当巡抚,至今才入朝一年,这资格也完全无法服众。

  结果众人发现,工部尚书衷贞吉反而比其他尚书似乎条件更好,毕竟衷尚书乃是嘉靖三十八年的进士,这资历足够老。

  但是让六部末尾的工部尚书直接进位吏部尚书,所有人都觉怪怪的,有点匪夷所思。

  有一定竞争天官资格的官职还有吏部左侍郎,但现任左侍郎刘虞夔才四十岁,这岁数当吏部尚书更是扯淡。

  另外还有个用人途径,就是选拔南京尚书来当吏部尚书。

  但这个选择让京师官员感到没面子,王天官就是从南京选拔过来的,如果下任还是从南京选拔,岂不说明京师无人么?

  于是官员们盘算和议论了半天,发现如果按照规则,可能没什么众望所归的合适人选担当下任吏部尚书。

  此时另一种声音出现了,可以破例将左都御史孙丕扬迁为吏部尚书。

  在正常规则中,总宪不能迁为天官,以避免利用监察大权夺位的嫌疑,除非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

  这次不少人就认为,应该特事特办,毕竟孙丕扬是如今朝廷中资历最老的进士,其他又没有合适人选。

  而且两个月前孙丕扬刚从刑部尚书位置上迁为左都御史,在总宪位置上还没坐热。

  在这种背景下,当咸兴府大捷的战报传到京师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好像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

  林泰来这种人先登夺门、杀敌一万,还有什么值得稀奇的么?

  又不是第一次第二次了,任何奇迹看多了也就那样。

  不过在有心人的眼里,还是从战报里找到了劫材。

  会同馆中,朝鲜国求援特使尹卓然看完了最新战报,随手放在一边,继续为自己的处境发愁。

  按道理说,比起颠沛流离的朝鲜国君臣,尹正使阴错阳差滞留在大明京师,日子要安逸的多。

  现在朝鲜君臣好几十号人还挤在宽甸堡,而尹正使在会同馆一人就能住着一个两进院。

  就是时间长了,这囊中钱财就不够用了,京师消费不便宜。

  虽说大明朝廷管吃管住,但不管娱乐,很多其他花销还是要自掏腰包的,比如会同馆距离教坊司胡同就很近。

  而且尹正使也学着明廷官员,从京师本地人家纳了个妾,这也是要花钱的。

  此时尹卓然正在长吁短叹,忽然有会同馆大使来通知说,礼部主客司主事赵南星来拜访。

  对此尹正使没什么意外,毕竟礼部主客司就是负责与他这种使节打交道的郎署。

  而赵主事和他最近也经常见面,彼此关系算是很熟悉了。

  只是不知今天又有什么事情,难不成要将饮食待遇提高?

  赵主事与尹正使见过礼后,问道:“关于最新咸兴府战报,阁下可曾看了没有?”

  尹卓然恭敬的答道:“刚看过,正要写表文向皇帝陛下叩谢。”

  赵主事又道:“咸兴府贵国太祖本宫被焚毁,难道阁下就没有什么悲愤之意?”

  尹卓然不由得想起一个在大明新学的句子——皇帝不急太监急。

  说实话,如果实力不够,悲愤又有什么用?不如装作没看见,免得自讨没趣。

  赵主事又提醒说:“战报里也明写了,乃是经略林泰来疏忽大意,坐视贵国太祖本宫被焚毁。

  你作为朝鲜国陪臣兼特使,对此总该有所表示吧?我们很多同道会为了贵国的遭遇而发声。

  如果你自己都不发声,朝廷里还能有谁会帮你发声?”

  正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尹正使立刻就懂了,这是想拿他当枪使。

  但还是疑问道:“凭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泰空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话事人,大明话事人最新章节,大明话事人 xbiquges.com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